找到相关内容4952篇,用时39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作者:《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缘所生与道力所证的五种有为无为即异熟果、等流、离系果、士用果、增上。语出《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等。小乘俱舍家以为是六因四缘所生大乘唯识家以为是十因四缘所得。四缘五其名全同因则有异至于其义旨因、缘、果皆不同。   一、异熟果:依《俱舍论》卷六之意是六因中的异熟因所生即有情所感的果报。异熟因是善不善业异熟果为无覆无记因果异类而...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048080.html
  • 建莲开落话因果

    朱熹收获了“甜”的也正因为朱熹年轻时有学佛悟道的因才结出了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的理学之。此中正是莲花成就了这一历史性的因缘果报。同时莲花蕴藏的因果不二的深刻佛理也得到了精辟的演绎和鲜活的印证。  佛教有一部《妙法莲华经》由于妙法极其深奥所以又以“莲花”来作比喻。经里说:“花有多种非此花不足以当此喻。或狂花无如杨柳等可喻外道空修无益苦行终无实证。或一花多果如葫觊等。可喻...

    泽道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65657696.html
  • 理净法师答:“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何解?

    ldquo;常思于后念念圆明”。也就是说想要改变现世的心须抓住当下止恶修善通过现在的所作所为改变当前的“缘”如果当下的“缘”改变时自然也就改变了。所以说要“常思于后”不应当想如何改变昨天而应当常想如何改变明天;要想改变明天的就要抓住当下一念当下这一念如果能清净圆明不思恶不思善本自清净时...

    理净法师

    理净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4/17270374140.html
  • 问:如何分辨善知识的真伪?

    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上看他的贪心、嗔心、疑心还有多少?如果和凡夫一样那他还证得成果就是骗人。证得阿罗汉贪、嗔、痴、慢、疑、邪见这些根本烦恼就断了。如果你是圣人凡夫的习气你自然没有。凡夫的心散乱圣人的心不会散乱凡夫心颠倒很多事情看不清楚但开悟的人就明白起心动念都会有因有所以他不会乱动念。 现在你贪吃就是饿鬼再看看贪的程度和贪的是什么东西。(如果见了东西好吃心念一动...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015677474.html
  • 理净法师答:莫思向前 已过不可得 常思于后 念念圆明 何解?

    告诉大家要“常思于后念念圆明”。也就是说想要改变现世的心须抓住当下止恶修善通过现在的所作所为改变当前的“缘”如果当下的“缘”改变时自然也就改变了。所以说要“常思于后”不应当想如何改变昨天而应当常想如何改变明天;要想改变明天的就要抓住当下一念当下这一念如果能清净圆明不思恶不思善...

    理净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44878166.html
  • 帕奥禅师答:佛陀的弟子里是否有直接证悟阿罗汉的人?

    问: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入佛位同时也成为一位阿罗汉。他不必从证悟初果开始再一直修行到四。佛陀的弟子里是否也有不必证悟前三种果位就直接证悟阿罗汉的人? 帕奥禅师答:根据南传佛法事实并非如你所说的那样。我们的菩萨乃是透过证悟四道与四而证得佛果的他在一次静坐当中就证悟了四道与四在两种道之间只有几个观智生起而已。所有证悟阿罗汉的人都必须经历四道与四因此没有任何一位弟子能够不证悟...

    帕奥禅师

    帕奥禅师阿罗汉

    http://www.fjdh.cn/fjask/2009/09/08413290860.html
  • 如本法师答:朋友与亲戚有病苦当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际相命的人与老一辈的人告诉我说会犯煞!犯冲会带来不如意使我一直不敢任意看护病人是否真会犯煞!犯冲呢?

      如本法师答:佛法讲因缘果报无因则无由因而来我们没有造恶因去看护病人绝无后遗症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犯冲犯煞之恶言!   江湖郎中与相命者喜欢制造一切玄谈让你不易想通模棱两可的话来控制一般无知之辈使无知者屈服在江湖郎中的玄谈中这一系列的玄谈法术佛门称之为邪命。   佛陀大慈大悲常鼓励佛弟子要关心病人要照顾有病苦恼者乃至探望安慰病人普令病患者早日身体健康恢复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575012110.html
  • 如本法师答:请问五戒与菩萨戒有何不同处?

    如本法师答:   五戒是小乘戒是尽形寿受持也就是受戒之后其戒体、戒相、戒法、戒行应于一生受持若命终后其戒体、戒相、戒法、戒行即时消夫但一生受持五戒之功德亦然存在若精进勤修佛法可证成阿罗汉(梵语arhat)。   菩萨戒是大乘之戒是尽未来际受持也就是受戒之后其戒体、戒相、戒法、戒行是直到成佛而不失菩萨是因佛为欲成佛必须受菩萨戒因而行菩萨道菩萨道圆满即佛道圆满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1124912145.html
  • 如本法师答:我们常说菩萨而菩萨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如本法师答:菩萨是印度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换句话说就是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是因佛为菩萨要到成佛的阶段必须广修六度万行行中道顿破无明因而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实践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之道究竟圆证佛道。   具足菩萨的条件必须发过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名菩萨若没有发菩提心者不能堪称菩萨菩萨之所以为菩萨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2224612176.html
  • 如本法师答:何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如本法师答:见思惑是凡夫之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亦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0480712366.html